“再见,哥斯拉”
作为Firefox 背后的母公司,Mozilla 以“开源”精神著称,全球有超过30000 名志愿者参与了编程、网页翻译及社群管理,忠实用户更是不计其数,你也是其中之一吧?
虽然Firefox 的小狐狸人尽皆知,Mozilla 却低调得像个路人。老灰白的字形丢到硅谷众公司logo 中,即会被无情淹没。
在过去很多年,Mozilla 社群的形象一直由一只以哥斯拉为原型的恐龙来担当。
Mozilla 的名字其实来自于“Mosaic(最早的开源浏览器之一)”和“Godzilla(哥斯拉)”的结合。
但Mozilla 的新logo 却一改过去沉闷、单调的印象,不仅色调明快、造型百变,而且具有极高的识别度!
其实,这个吸睛的logo 是一个“开源”设计的产物,也就是说,它是由成千上万的“设计师”协同设计出来的!接下来,特赞带你回顾整个过程,看看“开源设计”这只大螃蟹,Mozilla 是怎么“吃”的。
从Mozilla 到moz://a
6月:创意策略(Creative Strategy)
Mozilla 认为,网络应该是人类能自由探索的领域,不该对创新活动进行阻碍与限制,而且网络的力量可由许多人共享,而非由少数人掌控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希望唤醒大众对于网络安全、隐私、独立性的尊重。
经历了上千封邮件,上百次会议,数十个概念以及三轮调研,Mozilla 的创意总监Tim Murray 于去年6月在项目博客上发布了非常详细的参考,阐述了Mozilla 的品牌故事及调性,供大家讨论并提供概念想法。
首先,他希望加深公众对Mozilla 的理解——起码能一眼看出它是大概干嘛的。除此之外,他还希望大家都尽可能参与到这次的设计中,发扬Mozilla 社群的优良传统——开放透明的社群文化及“众创”精神。
Tim Murray 在项目博客中对Mozila 十分详尽的品牌阐释
虽然 Mozilla 邀请大家“参与过程”,但却不是“参与设计”——在获得各方的意见反馈后,最终设计仍然由专业人士进行。
早前,Mozilla 已经邀请了著名设计师Michael Johnson (Johnson Banks 创始人,曾主持伦敦奥运会、维珍航空等设计)主持Mozilla 全新品牌视觉系统的更新工作。
7月:概念确定(Concepting)
终于,Mozilla 发布了7个初步候选标识,让社区参与评估。收集各方意见后,最终“Moz://a ”的方案获得了更多人的青睐。
最先公布的7组候选方案
Michael Johnson 谈到,他在接受该项目后梳理了互联网的发展史,意识到Mozilla 最难能可贵之处即是“开放”、“共享”。在他的认识中,Mozilla 本身并不是一个浏览器,而是“创造”浏览器的工具。
因此,他将互联网的“根”(URL标识符)和“协议”(“://” ,Protocol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)元素融合在了“Mozilla”中,让“://”与字母“ill”完美吻合!
最初的概念版
也有网友并不认可这个方案,他们认为“https://”符号已经沦为“历史”,在很多浏览器和移动端都不会显示,因而对Mozilla 未来的发展定位有局限性。考虑到这一点,Mozilla 仍然保留了其他几个方案(包括第二次公布的4组),但可以看出,他们已经把重点放在“Moz://a”这个概念上了。
另一款受到好评的概念,延续了Mozilla 社群传统的“恐龙”形象
9月:细化调整(Refinement)
在之后的阶段中,Michael Johnson 和团队继续听取网友们及其他专家的意见,对几个候选方案进行深化调整。同时,Mozilla 会在博客上把阶段性成果展示出来,并即时统计网友的评论情况。
几种字体调整
社交网站头像变体的尝试
评论的统计结果之一
一个名为“Sinchan”的网友在“细化调整”阶段给出的小建议
1月:发布设计准则(Guidelines)
经过反复讨论和统计,Mozilla 在2017年1月发布了最终的结果。众望所归,“Moz://a”方案在4个终选方案中脱颖而出,走到了最后!
Mozilla 特别委托荷兰字体公司Typotheque 量身打造了一套字体“Zilla”,这套专属字体现已开放给公众免费使用。
Typotheque 打造的专属字体——Zilla
字体颜色方面,设计团队则挑选了在Firefox 里编写程序时被用于设置关键字高亮(highlight)的色彩,以区别于其他浏览器,也更灵活多变,可视应用环境作出调整。
同时,Mozilla 也鼓励大家在新logo 上打上自己的标签,选择喜欢的颜色和短语,制作一款个人专属的Mozilla 标识——只要保留基本字形和黑框就好。
虽然logo 设计暂时告一段落,但Tim Murray 特别强调,这个设计项目还将继续“开源”下去。Mozilla 将保持更新整套设计系统,你可以继续在项目博客的留言板上建言献策。
Mozilla 还发布了一个短视频,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把新logo 玩到飞起——
在历史上,这样公开品牌构建过程的先行者实在屈指可数。一般来说,品牌和品牌识别的构建是一个保密性很高的过程,往往涉及到整个商业战略,多由公司管理高层来决策,获取公众的注意无疑会带来商业风险。
键盘侠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,你很容易听到一些格外刺耳的论调。这时,品牌策略是否会被左右?设计师们是否还能保持设计的热情?
特赞特别联系到了这次品牌构建的主持设计师Michael Johnson,看看他如何评价这次大胆的尝试。
对话Michael Johnson
Q = 特赞Tezign
A = Michael Johnson
Q:本次和Mozilla 合作的“开源”设计项目和以往相比,最大的不同,以及最困难的点在哪里?
A:就设计流程来说,本次项目和我们之前所做的也非常相似。要说最大的不同,是传统设计师们不再是关上门来自己进行脑暴,而是开放项目、允许大众参与进来。所有人都能够通过网络看到、转发并分享我们的设计。在整个过程中,我们的项目博客收到了大约3000条留言,这种程度的交流互动在以往的设计项目中是非常少见的。我们之所以用开源设计法,也是因为Mozilla 本身也是一个利用开放资源的产品。
这次项目最困难之处,应该说源自一些网友的无端指责。有些人仅仅是瞟了一眼新logo,甚至没有仔细看整套视觉系统,就开始批评我们。当然,我们不会也因为这些毫无根据的指责而受到影响。
Michael Johnson 在为候选概念做展示演讲
Q:您是如何从成千上万个网友的建议中选择有用信息的?
A:如果大家都对某个想法有意见,我们肯定会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想法的适用性。比如,最初字形中的“M”是大写,但有网友指出,URL 编码中使用的字母均为小写。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,将大写的“M”改为了小写的“m”。
其实,我们并没料到Mozilla 这个程序员社区还是偏保守的。在项目初期,我们曾尝试过一些特别新颖有趣的想法,却意料之外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。这确实会影响到最后的设计成果,但我们还是坚持了初衷。
参与者们在热烈讨论
Q:您认为其他企业也适用于这种方式吗?
A:在这次项目中,开源设计的方式是非常适合Mozilla的,因为它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去完成编程。这意味着,整个互联网群体都能发表他们的意见,即使突然改变形象也不会让大众感到意外。
所以,这种方法适用于其他相似模式的企业,但是企业和设计师们都必须要对这个项目非常有信心。某种意义来说,所有人都是这个项目的领导者,我们需要保证在收到不同人的批评指责时,还能保持它的创造力和有趣性。
Q:这样的“开源设计”,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好处在哪里?
A:如今“开源”编程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,如果一个程序员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可以写出更出色的代码,那么为何设计不可?
其次,如今“敏捷(agile)”和“精益(lean)”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常态,程序可以快速更新并得到反馈。那么回到设计上,比起耗费数月闭门研究后,投入市场时却得到不如预期的效果,倒不如在设计过程中就吸收外界的意见,随时进行调整。
最重要的是,在协同参与的过程中,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人群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强化。这个过程至少让数百万人认识到了,品牌构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logo 那么简单。
撰文 | 王师境
采访 | 朱珂纯